身边不少友人拿到体检报告,瞥见“肠息肉”三个字,便如临大敌股票配资讯,瞬间惊慌失措,仿佛被恐惧的阴云笼罩,全然没了往日的镇定自若。实际上,早发现的肠息肉不足为惧。关键是要留意身体发出的细微“信号”,然而这些表现往往被我们视作“小毛病”而轻易忽略,如此一来便可能埋下健康隐患。
肚子总隐隐作痛,位置还不固定:很多人会把这种痛归为 “吃撑了”“胃病犯了”,但肠息肉引起的腹痛有个特点:通常不剧烈,更像肚子隐隐发紧,有时候吃完饭会明显一点,过会儿又缓解了。比如有人早上起来肚子胀着痛,以为是前一天吃多了,忍忍就过了,结果拖了半年才发现是息肉在 “捣乱”。这种痛不会一直固定在一个地方,可能今天左边痛,明天右边胀,正是因为不规律,才更容易被我们轻视。
没干什么累活,却总觉得没力气,脸色也差:要是你最近没熬夜、没节食,却经常觉得爬两层楼就喘气,脸色也比以前苍白,别只想着 “最近没休息好”。其实息肉可能在悄悄 “流血”—— 息肉表面的黏膜比较脆弱,肠道蠕动时容易蹭破,虽然每次流的量不多,不会像便血那样明显,但时间久了,身体里的血就会慢慢变少,人自然没力气,脸色也会显得暗沉、没有血色。
不是身体没给信号,而是我们常犯两个 “错”:
把 “小不舒服” 硬归为 “老毛病”:比如平时有胃炎的人,肚子一痛就默认是胃炎犯了,自己吃点胃药就应付过去;还有人觉得 “人年纪大了,偶尔累点、痛点很正常”,就这样把息肉的信号压了下去。直至疼痛日益频发,或是气力衰微到影响日常生活,方才前往检查,此时往往已错失了以最简方式处理问题的良机。
体检时主动 “放弃” 关键检查:很多人做体检时,看到 “肠镜” 项目就打退堂鼓,觉得会不舒服、太麻烦,干脆勾选 “不做”。其实现在很多医院都有无痛肠镜,检查时会打麻药,睡醒就结束了,而且肠镜是发现肠息肉最直接的方式,主动放弃反而可能漏掉重要信号。
发现息肉后不用慌,除了按照医生的建议处理(比如小息肉直接切除,大的定期观察),日常做好这两件事,能帮肠道少受刺激:
调整饮食:少碰 “加工肉”,多吃 “粗杂粮”:不用刻意忌口,但要少吃香肠、培根、腊肉这些加工肉 —— 它们里的添加剂可能会刺激肠道。反而可以每天加一把粗杂粮,比如煮粥时放把燕麦、煮饭时加把糙米,这些食物能帮肠道蠕动更顺畅,减少对息肉的刺激。
记好 “复查时间”,别觉得切了就没事:哪怕息肉已经切除,也不是一劳永逸。一般来说,如果息肉比较小、数量少,医生会建议每年查一次;如果息肉大或者切下来有特殊情况,可能需要半年就复查一次。不少人秉持“切完即了事”的想法,疏忽了复查环节。殊不知,如此一来,极有可能致使新的息肉在悄无声息中滋生,埋下健康隐患。
其实肠息肉没那么可怕股票配资讯,它更像肠道给我们的 “提醒”—— 平时多留意那些不起眼的小不舒服,定期做好检查,再稍微调整下饮食,就能好好保护肠道,不用总担心它 “捣乱”。
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