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股票配资在线查询网站
今天我们想跟大家探讨的主题,其实是延续我们上周五的话题,如果有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去回顾一下。
我们从单仁牛商辅导企业的实际经验,以及我研究企业增长的底层逻辑中发现:
从企业的业务结构出发,企业的发展总是从一个小类别进入市场,在发展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技术能力、供应链管理能力、渠道管理能力和品牌影响力。
随着能力的提升,企业逐渐进入一个大品类,在大品类中不断深耕,形成自己强大的产品体系和营销体系。
用一句话来说,围绕核心用户的需求进行品类扩张与升级,是企业构建品牌忠诚度和实现持续盈利的重要法则。
但是,没有任何一个法则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,市场是复杂多变的,我们在现实应用中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场景。
展开剩余89%那么,在什么样的情况下,这样的法则需要我们去灵活调整呢?
在我们的研究中,会有4种情况,我们会用两篇单仁行给大家剖析清楚。
02
第一种是技术的颠覆,底层需求被重新定义。
当一项新技术开始重塑整个行业格局的时候,企业如果还是服务或者是升级原有核心用户的既定需求,就容易陷入困境。
因为这个时候,用户的需求并不是简单地升级,而是被一种更根本、更底层的需求逻辑所替代。
我们举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,柯达和富士。
在胶卷时代,这两家公司的核心用户都是“胶卷摄影爱好者”,核心需求也是围绕着“高质量物理影像”。
但是,数码技术的出现,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户的核心需求。
用户不只是需要保存影像,而是通过数字处理进行即时分享。
数码摄影满足了用户更底层,也是在胶卷时代无法被满足的需求:即时性、便利性和零边际成本的分享。
柯达在1975年就发明了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,但公司管理层把它当成了威胁,而不是转型的机遇。
因为柯达认为自己是一个“胶卷制造商”,自己的利润高度依赖胶卷这些耗材的持续销售。
所以,柯达始终在围绕着现有用户和现有业务进行“维持性创新”,比如推出了傻瓜相机,改进了冲印服务。
但是,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,柯达很难把新技术塞到自己旧的商业模式中,最终在2012年申请破产。
但另一家富士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。
富士的管理层对数码技术有着清醒的认识,他们重新去审视了公司的核心能力,认为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制造胶卷,而是自己积累的精细化学、材料科学和光学成像技术。
所以,富士在胶卷业务还能带来利润的时候,制定了“VISION75”的战略转型计划。
他们系统性地梳理了公司在胶卷技术中掌握的化学化合物,寻找这些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场景。
然后,他们就把防止照片褪色的抗氧化技术用到了化妆品上,把胶原蛋白技术(胶卷的主要成分)用在了护肤品和医疗领域。
同时,重新确立业务优先级,把资源集中在医疗成像、高性能材料这些高增长领域,今天,富士已经成为一家横跨多个高科技领域的多元化集团。
所以,我们会发现,当技术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时候,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自己。
柯达问的是:“我们如何利用数码技术来帮助我们的胶卷客户?”
这是一个典型的维持性创新思维,他们的确倾听了客户的声音,但是听错了时代的脉搏。
富士问的是:“数码革命的到来,我们的核心能力还能给用户和社会解决哪些新问题?”
这就是一个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探索,让自己从产品的视角中跳出来,从能力上去审视未来,这就摆脱了之前的路径依赖。
所以,想一想,我们今天还有多少企业在当柯达?
当然,其实在我跟很多学员交流中,包括我们自己特别能体会到这种路径依赖。
因为企业对现有盈利模式、客户结构和技术投入巨大,在面对行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候,往往会因为沉没成本和不确定性难以做出战略转向。
我们总会想再等一等,再看一看,把原来的产品做个更新继续用。
但实际上,一旦发生技术革命,企业生存的关键,就不再是对原有用户的旧需求进行升级。
而是要找到自己最根本、最不可替代的能力,给这些能力找到新的应用场景,重构用户的需求逻辑,给他们去提供最先进的解决方案。
这也是为什么单仁牛商会在视播时代全面转型,重新去定义全域矩阵营销的解决方案,今天,我们又投入巨大资源进行AI搜索的优化和研究,因为短视频直播和AI搜索就是营销未来最重要的技术颠覆。
如果还沉迷于过去的成绩和传统营销路径,那我们也会成为下一个柯达。
03
第二种情况就是市场需求开始饱和。
当一个市场从高速增长步入成熟期的时候,企业就会有这种感觉,原有的核心用户群体基本被开发完了,增量空间消失了。
这个时候,如果企业还在争夺存量市场,给存量用户提供简单的产品升级,甚至是找不到产品升级的方向,那就可能进入到内卷中,开始打价格战了。
这其实就是今天很多行业的现状,那怎么摆脱这种内卷呢?
我们来看看苹果。
苹果用iPhone定义了智能手机,但是从2015年开始,iPhone的全球市场份额就长期在20%的区间波动。
如果只是依靠核心用户每3年一次的换机周期,很难支撑苹果的高速增长。
苹果也没有去内卷,他们选择围绕“用户”,而不是围绕“iPhone”来构建增长。
具体怎么做呢?
1、向下拓展市场,给新用户低价位的新款产品,像苹果推出了iPhone SE系列,它的定义就是苹果生态系统的入门款,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以及价格敏感用户。
2、扩张新市场,苹果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了印度、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,用更贴近本地市场的方式进行运营。
3、品类扩张,为新老用户创造新需求,苹果创造了“可穿戴设备”的全新品类,代表就是iWatch和AirPods。但这些产品又不是简单的iPhone配件,iWatch开创了健康监测和运动的新品类,AirPods提升了无线耳机的体验。
这些新品类就极大地增加了用户的转换成本和贡献度。
4、服务扩张,提升用户的终身价值。也就是增长不仅仅依赖于销售核心产品,而是通过向现有用户提供更便捷的线上服务,去建立经常性收入模式。
像App Store、iCloud、Apple Music、Apple Pay这些服务项目都是如此。我们去对照苹果过去几年的财报就会发现,全新品类和服务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3成。
所以,当核心产品的市场面临饱和的时候,对产品进行微小升级的回报一定是边际递减的。
这个时候,就要求我们去重新定义自己的商业模式,从卖产品转向经营用户关系。
当然,这也不是盲目去进入新市场,覆盖新人群,而是通过拓展价格更低的入门级产品,进入还有增量空间的市场、以及创造全新的互补品类来获取更多的用户群体。
同时,给这些用户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,用服务去驱动增长,从追求单品利润的最大化到实现用户终身价值的最大化。
明天,我们继续下篇,来看看另外2种情况。
-
责任编辑 | 罗英凡
图片均来源于网络
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
■ 免责声明
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股票配资在线查询网站,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、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)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;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,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。
发布于:广东省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