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9月24日电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)今天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心血谜案”探案式科普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演专业配资公司,来自心内科、皮肤科,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医生们化身“医线探员”,抽丝剥茧、层层解析,揭示出潜伏在心血管患者身边的健康风险。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的世界心脏日健康科普日活动之“带疱伤心,主动联防”主题公益科普也同步开展。
当前,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高达3.3亿,其中高血压患者2.45亿,冠心病、卒中患者均超千万。老龄化加速背景下,整体防控形势严峻:一方面,心血管疾病患者基数庞大,发病率持续攀升;另一方面,中老年患者往往面临多病共存问题,而“多病交织”状态可能形成“1+1>2”的叠加危害,进一步增加健康负担。
“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负担逐年增加,合并症多、器官功能衰退、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是关键问题。”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、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教授指出,这类患者通常面临用药复杂、治疗负担重等问题,甚至因管理不当导致病情反复,既影响生活质量,也加重医疗资源消耗。因此,加强中老年人群“多病共管共防”具有重要意义。
事实上,心血管疾病叠加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并非“小概率事件”。带状疱疹俗称“蛇缠腰”“生蛇”,是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(VZV)引发的常见感染性皮肤病。“超过90%的成人体内潜伏着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,约1/3的人在一生中会罹患带状疱疹,中国每年的带状疱疹病例数超过600万例。”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、康复科执行主任郑拥军教授说,50岁以上中老年人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都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。
郑拥军说,如果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,疼痛时间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。他介绍,带状疱疹发作后,患者短期内心梗风险上升68%,脑出血和中风风险增加78%。
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黄卓英认为,预防始终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。以上海为例,目前全市有70多家门诊可以开具疫苗健康处方,为高风险人群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建议。
郑拥军建议风险人群,如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,更应做好主动预防,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专业配资公司
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